国务院国资委下达硬指标,确保明年完成深化提升行动
原创 牛小欧 企观国资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专题会议(下称“专题会议”)提出,要突出抓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确保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取得经得起检验的改革成果。
业内人士指出,专题会议明确了国资委对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坚定决心和紧迫感。“确保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意味着需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实现2025年成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收官’之年的使命,“取得经得起检验的改革成果”则是对完成情况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即改革不仅要取得形式上的成功,更要在实质上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01
明确国企改革收官要求
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了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国资央企实际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强调要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更加主动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动国资央企工作,坚定决心信心,增强应对挑战、抢抓机遇的战略主动,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贡献更大力量。
专题会议提出,要推动中央企业提升改革攻坚突破能力,突出抓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确保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取得经得起检验的改革成果;突出抓好新一轮改革方案谋划,释放更加积极的改革信号,更好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作表率;要推动中央企业提升党建引领保障能力,以党的政 治建设为统领,持续统筹抓好国资央企巡视整改,狠抓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自2023年正式实施。按照计划,2024年要确保完成70%以上的主体任务。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企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一系列改革举措的落地实施,不仅优化了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还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企业创新等方面,国有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务院国资委举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三次专题推进会上明确表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国务院国资委与各地、各中央企业积极构建协调机制,完善工作推进机制,采取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作为中国经济中坚力量的国有企业,也呈现了生机与强劲的竞争力。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超67万亿元,同比增长0.9%。
国有企业不仅在规模和增长速度上保持领先,而且在国际化程度和创新实力上也实现了重大进展。如今,许多中央企业已经进入或接近全球领先企业的行列,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表。最新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共有44家央企与36家地方国企的身影。其中,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是位列3-6位,展现了中央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强大竞争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将2025年作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收官”之年,其意义不言而喻。全面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意味着国有企业将依照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实现治理结构的优化和运营效率的提升,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有企业未来将重点布局对国家安全、经济命脉和民众生活至关重要的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在实现国家战略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此外,国有企业将继续推进合并与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增强竞争力,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各类挑战。
02
多措并举促实力升级
专题会议强调,要推动中央企业提升应对周期波动能力,在业绩考核、提质增效、经济运行等工作中持续用力,力争效率效益指标同步提升,力争实现科技属性更强、带动作用更大的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益,聚焦“两重”“两新”布局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更加主动做好中小企业纾困工作,推动中央企业深化产业链战略合作,带头清偿民营企业欠款,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供应、稳畅通,更好助力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两新”“两重”政策实施成效明显,有力支撑了全年经济增长。截至12月12日,“两新”带动汽车更新超520万辆、销售额超6900亿元,家电换新超4900万台、销售额超2100亿元,老旧设备更新超200万台套;“两重”优先选取跨区域、跨流域重大标志性工程,已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北”工程建设等1465个重大项目建设。
明年支持“两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将比今年大幅增加;研究将更多市场需求广、更新换代潜力大的产品和领域纳入政策支持范围;进一步优化政策实施机制,加强跟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既要强化“硬投资”,也要搞好“软建设”。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央企业在业绩考核、提质增效等方面的持续改进,中央企业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挑战。强调科技属性的提升,意味着中央企业将加大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以创新驱动发展,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扩大有效投资并聚焦“两重”“两新”布局重大项目,可以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在中小企业纾困工作上的努力,将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增强整个经济的活力和韧性。
专题会议明确,要推动中央企业提升共性技术供给能力,进一步突出重点攻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特别是在投入大、周期长的领域当好“主攻”;进一步突出原始创新,探索打造“政策飞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深扎“根技术”;进一步突出成果转化,推动中央企业建设一批重大中试项目,不断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中央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支柱,肩负着引领高质量发展、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上述系列举措旨在深度强化中央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与产业现代化进程,还精准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这些努力,中央企业将更有效地确保国家科技安全,维护战略自主地位,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03
新质生产力成发展新引擎
专题会议也对中央企业的下一步产业部署做出明确要求,确保中央企业坚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两端发力”:要推动中央企业提升产业融通发展能力,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通过设备改造、工艺升级等多种途径,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领域拓展延伸;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强前瞻性、引领性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启航企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更好助力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传统产业产品市场广、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具有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高等特殊优势,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对于稳就业、促外贸、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大国竞争的新赛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与主攻方向,为传统产业升级构建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传统产业是压舱石,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驱动中央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力量。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增强资源投入,累计完成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占总投资规模的近40%。
今年以来,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实现突破性发展,一系列重磅政策相继出台。
3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为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指明了发展耐心资本、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方向。
12月,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国有资本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资本支撑。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发展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眭纪刚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发挥战略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新技术的新场景,健全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这是提升我国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国有企业的投资将大量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工业母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工业机器人等。并给出建议:“国资监管机构应强化投资引导与监管,国有企业则需精细投资规划与统筹。投资方式上,宜采用多方联合投资,避免分散重复;产业链条上,应分工协作、各有专攻,致力于构建完整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