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见闻# 今年国庆假期,全职带娃转了三天,把福州周边转了转,感觉哪里人都很多。三天下来,门票费、景区交通费、餐费花了不少,路上自驾油费花了不少,高速费倒是没花钱。反正出来转,肯定要花钱,带娃放放眼,让自己歇歇绷紧的神经,这一切都很值。
假期期间的朋友圈,全是全国各地到处打卡的九宫格。刷抖音也看到好多景区的视频,人山人海,爬山看一路腚,下山看一路头,完全就是看人去的。远的不说,就福州周边的厦门鼓浪屿、泉州古城、霞浦等热门打卡地,处处都是旅游的大军。让我感叹,幸好没太浪跑太远,不然路上和心情都太堵了。大家这么积极地跑出来玩山玩水、遛娃散步,想必之后的经济数据肯定是美如画,国民消费的动能这么强劲了嘛!是不是国家经济引擎要重新发动了,未来增长预期要好转了,大家变得敢花钱能花钱了呢?
我们都知道,国民经济之前有三驾马车之说,分别是投资、消费和出口。2018年以来懂王挑起中美,大国博弈导致对抗升级,叠加之后的全球疫情,出口这条腿基本上站不稳当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一直以来都是国内经济迅速增长的巨大动力,但随着国内生产总值体量的增加和国内基础设施的完善,投资的拉动效应在逐步减弱。所以,消费逐渐被寄予厚望,期待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
但新冠疫情深刻地改变了国民的收入和消费预期,房地产行业见顶之后迅速下滑,带动上下游行业一蹶不振,国民经济受到很大影响;股市在经历2020-2021年度结构化牛市之后,陷入了漫长而深度的调整。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消费的中坚力量,其财富与楼市、股市深刻绑定,家庭财富的大幅缩水,工资性收入的大比例下降,直接导致大家收紧了消费的口袋,取代了消费升级,大家逐渐变得不敢消费和不能消费了。
这就出现了矛盾的情况,国家逐渐更为倚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但消费主体却在收缩消费的支出。这种情况下,只有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改善投资和消费预期,让货币以更快的速度转起来,才能使经济更好地循环起来。
对消费者来说,消费主要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必选消费,一类是可选消费。必选消费就是保证人衣食住行、生命正常延续的支出,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柴米油盐、租房住房等;可选消费就是提升生活品质和质量的消费,是有了更好,但没有也行的,比如烟酒、旅游等等。
我们知道,必选消费基本上等同于刚性支出,压缩开支其实省不了多少钱;可选消费基本上等同于弹性支出,上下浮动的空间很大。
消费升级主要瞄准的是可选消费部分,比如原来喝几十块的酒,现在喝几百块的酒;以前开几万的车,现在开几十万的车;以前是周边游,现在是全国游等等。消费升级的背后逻辑是,大家对未来的预期较好,相信未来肯定比现在更好,所以敢大手笔花钱。
同理,这几年的,受影响最大的也是可选消费部分。比如白酒行业,这几年的高端化路线很难走通。股王茅台这几年动作就很明显,王子酒成为畅销主力,推出1935的亲民价格来抢占下一级市场,联名瑞幸推出“酱香拿铁”来迎合年轻群体等等。这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五一以来,每逢假期,旅游出行数据都是分外火爆。旅游一趟,林林总总一算,花费也不少,那大家为什么敢旅游了?
我想,更多是因为,旅游是一次性的行为,钱花就花了,痛感不是持续的。同时,旅游带来的是愉悦和满足,能让人短暂地逃离日常的生活和压力,换个地方,换种心情,来放松一下。
旅游后就要回归正常的生活,但出去一趟账算下来,多少还是有点肉疼的,可能还会进一步压减平时的开支。
所以旅游火爆,我感觉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大家对日用品、耐用品的消费力度,比如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消费升级,房产刚需盘变为改善盘等。这都需要大家手里有足够多的可支配收入,有足够强的未来收入预期,才有可能迎来消费端的根本改善。现在国家政策很支持,我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