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几年,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屡创新高,从2020年的181.27亿港元到今年以来的2955.76亿港元,增长态势令人瞩目。
在这股回购热潮中,互联网大厂贡献了相当高的份额,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和股价的回升,回购潮正逐渐消退。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和逻辑?又会给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头部企业回购股票能提振股价和港股估值,通过提升投资者信心、减少市场流通股本、提高财务指标等方式推动股价上涨,并可用于股权激励以支撑公司长期发展。
他还提到,10月以来,随着A、H股走高和港股估值恢复,回购力度减弱,因企业不再需要大规模回购支撑股价,且股价上涨后回购成本提高,公司现金使用效率可能下降。因此,港股回购潮可能逐步进入尾声,企业减少回购以避免过高成本,同时保持适度流通股量以增强市场活力。
大厂年内已回购上千亿港元
回顾过去几年,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呈现出令人瞩目的增长态势。
2020年,180家公司回购金额为181.27亿港元;2021年,193家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增长至553.97亿港元;2022年,238家港股上市公司回购总金额达到1317.61亿港元;2023年,221家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总计1800.27亿港元。
而今年以来,282家港股上市公司累计回购金额高达2955.76亿港元,再创新高。
“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屡创新高原因是市场估值一度低迷,股价处于历史低位,公司通过回购提升每股收益,提振市场信心。同时,流动性较高,大企业拥有充足现金流,在市场不佳时更倾向于通过回购提升股东回报。”田利辉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港股的回购热潮中,互联网大厂占据了相当高的份额,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财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港股腾讯控股、美团、阿里巴巴、快手、小米集团分别回购905.58亿港元、281.58亿港元、82.15亿港元、41.14亿港元、37.08亿港元,回购总金额共计1347.53亿港元。
从回购金额来看,腾讯是今年以来港股的“回购王”,回购额达到905.58亿港元。
年初,腾讯宣布今年将投入不少于1000亿港元用于回购股份,这一额度是2023年回购额度的两倍以上。
今年5月中旬,腾讯股价反弹至400港元左右,腾讯总裁刘炽平表示,尽管股价上涨,但公司发展仍具吸引力,腾讯将继续按照公布的节奏执行股票回购计划。
据港交所公开信息显示,第三季度,腾讯控股回购金额达到了359亿港元,今年前三个季度累计回购2.5亿股,总额达到882.6亿港元。
截至10月9日,腾讯今年已回购905.58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采用了“注销式回购”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每股收益,因此公司总股本持续降低。
从2021年至今,腾讯的总股本已经减少了3.3亿股,从96.1亿股逐步下降到目前的92.8亿股。
除了腾讯外,其他互联网大厂也纷纷加入到回购股份的行列中。
阿里巴巴10月初在港交所公告,截至前三季度,公司以41亿美元的总价回购了总计4.14亿股普通股(相当于5200万股美国存托股),这些回购根据公司的股份回购计划在美国市场和香港市场进行。在董事会授权的股份回购计划下,阿里巴巴仍余220亿美元的回购额度,有效期至2027年3月。
港股方面,阿里巴巴今年回购了1.01亿股股份,回购金额为82.15亿港元。
继去年11月底发布10亿美元的回购计划后,美团在今年6月抛出了20亿美元回购计划,声称将不时在公开市场回购。8月28日,美团在港交所公告称,公司将不时在公开市场回购不超过10亿美元的B类普通股。
今年年初至9月26日期间,美团累计回购了2.61亿股股份,回购金额达到281.58亿港元。
5月22日,快手在发布2024年一季度业绩后,宣布启动新一轮股票回购计划,未来三年回购总金额不超过160亿港元。
此前,快手去年5月启动的40亿港元回购计划在今年6月股东大会时到期,在最新一轮回购计划披露之前,快手已回购约30.9亿港元的B类股。
今年年初至10月17日期间,快手已经回购了9376万股股份,回购金额为41.14亿港元。
3月22日,小米集团在发布财报时同时发布了股份回购计划,董事会正式决议行使股份回购授权,以不定期按最高总额100亿港元于公开市场回购股份。
年初至9月5日期间,小米集团累计回购了2.49亿股股份,回购金额达到37.08亿港元。
此外,美股上市的京东于3月6日晚公告,批准新股份回购计划,在现有股份回购计划于2024年3月17日届满后生效。据了解,未来36个月内,京东可回购价值不超过30亿美元的股份。
助力提振市场信心
大厂为何纷纷加大回购力度?
“头部企业加大回购对股价和港股估值的提振作用表现在提升投资者信心,回购行为传递公司对自身业务前景的信心;减少市场流通股本,提升每股收益和市盈率,推动股价上涨;提高财务指标,如每股收益和股东权益回报率,增强公司吸引力。回购股票还可用于股权激励,吸引和留住人才,支撑公司长期发展。”田利辉告诉记者。
此外,回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机构股东减持给股价带来的部分负面影响。
2023年年底,腾讯南非大股东NaspersLimited通过Prosus控制的MIHInternetHoldingsB.V.持有腾讯股份23.67亿股,相比上一年减少了2.1亿股,持股比例从2022年年底的26.93%下降到2023年年底的24.96%。
Prosus及Naspers自2022年年中起就拟向各自的公众股东开启一项股份回购计划,因此决定出售腾讯股票以筹集回购所需资金。不过其减持总额呈逐年下降趋势。
2023年全年,Prosus减持腾讯700亿港币。2024年第二季度,Prosus减持腾讯3740万股,第三季度减持3160万股,持腾讯股份的比例在第二季度末为24.4%,第三季度末为24.2%。
同样被外资减持的还有阿里巴巴。
回溯至2024年5月,阿里巴巴发布的2024财年年度报告中,软银的持股比例尚为14.2%。8月28日,软银的持仓比例为12.45%。
据港交所披露易数据,2024年10月17日,摩根大通减持约5154万股阿里巴巴,按平均减持股价100.7764港元计,涉资约51.94亿港元,所持多头仓位由此前的8.09%降至7.82%,持股数降为约15.52亿股。
据悉,软银曾通过预付远期合约的方式进一步减持阿里巴巴的股份。这种远期合约是一种衍生品交易,允许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一确定时间以确定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从而在不影响阿里巴巴股价的情况下“低调”完成出售计划。
除了外资减持之外,部分公司高层亦有减持动作。
2024年6月4日至6日,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执行董事林斌连续三个交易日减持1000万股小米股票,合计套现约合人民币1.665亿元。
此前林斌曾在2019年、2020年有过减持及股份转售操作,2020年其曾承诺五年不再减持,但此次减持小米集团方面称是出于公益目的。
林斌曾通过个人社交平台回应称,这次减持是为了做慈善,以兑现今年4月向母校中山大学捐赠1亿元的承诺。
无独有偶,2024年4月,美团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高级副总裁穆荣均两次减持共200万股。9月30日,穆荣均以每股平均171.8055港元的价格减持了200万股,合计约3.44亿港元,减持后持股数量约为5631万股。
在股东减持之际,回购对于提振信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访人士告诉记者,回购能够向市场传递出积极的信号。当股东减持引发市场担忧时,公司进行回购表明对自身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有助于缓解投资者因股东减持带来的恐慌情绪。
市场回暖,回购潮渐退
年初以来,众多上市公司纷纷通过回购股份来稳定股价、提升投资者信心。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和股价的回升,回购潮正逐渐消退。
在港股互联网大厂中,一些公司仍然坚持回购股份,但回购力度和频率已有所减弱。
阿里巴巴于今年10月17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回购了142万股,回购价格在12.45美元至12.50美元,总支付金额约为1768万美元。
但此次回购的力度显著低于9月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回暖背景下,企业回购策略的调整。今年9月1日至9月25日期间,阿里巴巴回购次数多达17次,单次最低回购金额1999万美元,最高为5998万美元。
腾讯的回购力度也大不如前。
今年1月17日至9月24日,腾讯的单笔回购金额几乎均在10亿港元以上。而此后的7笔回购,回购额最高为7亿元,最低逾1亿港元。
“10月以来资本市场出现变化,AH股走高而港股回购力度减弱,是因为市场回暖,估值恢复,企业不再需要大规模回购支撑股价。而且,股价上涨后回购成本提高,公司现金使用效率可能下降,因此减少回购。”田利辉告诉记者。
以小米集团为例,今年回购价格在12.08港元至18.5港元区间。9月底以来,其股价猛拉至26.2港元/股的高点,截至10月21日报收于24.25港元/股。
美团最近一次港股股份回购发生在今年9月26日,回购价格在142.6港元至143.5港元之间,而它在今年1月10日回购时的价格为69.6港元至72.85港元。
回购的核心目的之一,在于通过低价买入自家股票来增强市场信心或用于股权激励,而在股价高位时回购,成本显著增加,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
田利辉告诉记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港股回购潮可能逐步进入尾声,企业在市场回暖时减少回购,避免过高成本。港股需要保持适度流通股量,增强市场活力,避免流通股不足导致的股价波动性加大。”
但回购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运作手段,其对企业价值、股东利益以及市场信心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基于此,他建议,港股企业可以考虑其他方式回报股东,如增加派息或资本支出,而不是仅依赖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