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晚,和邦生物(603077)发布可转债募集说明书;此前的10月21日,公司刚刚公告称,经董事会同意,拟将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项目的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自原有效期届满之日延长12个月,即延长至2025年11月11日,该决议尚待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该募集46亿元的可转债于2024年9月9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的批文,该批文为一年的有效期。
显然,在可转债相对低迷的情况下,和邦生物在2个月内完成募集的整个流程难度很大,公司不得已选择延期,只不过,面对股价低于净资产及离面值不远的现实,再加上募投项目过于激进的产能扩张,和邦生物46亿元可转债发行和投资收益面临较大的挑战。
低价大盘股的可转债发行挑战
由于存在连续20个收盘价低于面值退市的标准,对于即将发行46亿元可转债的和邦生物而言,当下最迫切的任务是远离价格退市风险,这是此前部分发行可转债的低价股的前车之鉴。
在2024年年中股市低迷时,不少可转债就陷入困境。国盛证券6月11日的研报指出,自5月中下旬至6月初,小盘股显著承压,其中由于市场担心低价股的价格退市风险,其股价进一步走低,当时转债正股价格低于2元的转债个数为11只,转债余额为144亿元,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此后,广汇汽车因为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于7月17日正式停牌并于8月22日被终止上市,而该公司于2020年9月发行的33.7亿元可转债也同时被终止上市及摘牌,退市前,广汇转债在短短1个月多内从最高的每张100元上方下跌至最低的36.91元,投资者损失惨重。
和邦生物两大特点:一是盘子大且持股相对分散,由于多次募资及高送转,2012年上市的和邦生物股本达到88.31亿股,而实控人贺正刚及其控制的和邦投资合计持股比例只有26.67%,持股比例集中度并不高;二是过去两年半,和邦生物归母净利润从2022年最高的38.07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12.83亿元及今年上半年的1.92亿元,由此引发公司股价持续下跌,即从2022年7月的每股最高4.49元下降至今年最低的1.59元,也由此引发退市的担忧。
截至2024年6月底,和邦生物每股净资产为2.15元,按每股1.59元计算的市净率不到0.75倍,在大股东超过40%质押的情况下,和邦生物不得不自2023年底以来进行了多轮回购:2023年12月15日,公司公告称拟以不超过3.54元/股的价格回购2亿-4亿元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和股权激励,最终截至2024年2月底支付2.85亿元回购1.24亿股;此后股价继续下跌,公司又于2024年4月25日公告开启新一轮回购,至7月19日耗资1.64亿元回购9745万股;接着,公司又在8月开启了1亿-2亿元的新一轮回购,至10月初累计回购超1亿元。
在持续回购加上A股自9月底的转暖,和邦生物终于回到每股2元附近,短期解除了退市警报。
截至8月2日,和邦生物回购专项账户的持股数为7.44亿股,占比达到8.42%。不断回购也加剧了公司资金紧张,其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及长期借款合计金额,从2024年期初的19.45亿元增加至33.25亿元。
即便股价回到每股2元附近,考虑公司股价曾长期低于这一价格,一旦陷入退市风险中,其可转债必将面临惨烈的下跌,公司如何消除投资者申购可转债的疑虑将是个问题。
激进扩产风险凸显
和邦生物业务较为庞杂,业务主要为化工行业、光伏行业(光伏玻璃及硅片)和浮法玻璃制造等,其中化工行业主要为联碱产品、双甘膦/草甘膦、蛋氨酸及副产品等。
2022年,和邦生物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30.39亿元和38.0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公司表示,主要是因为联碱产品、双甘膦、草甘膦产品收入与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均具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正是2022年以草甘膦为代表的化工产品业绩大爆发,和邦生物开启了可转债的融资之旅。2022年8月,和邦生物公告称,拟募集46亿元,用于广安必美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双甘膦项目,该项目总投资为167.13亿元。项目投产后,预计将新增双甘膦产能50万吨/年,折合下游产品草甘膦约33万吨/年(每生产1吨草甘膦需投入约1.5吨双甘膦)。
草甘膦是全球最大的除草剂,约占全球除草剂市场30%的份额,据和邦生物回复函,2021年全球草甘膦产能108.3万吨,其中,中国71.3万吨,海外37万吨。中国草甘膦90%用于出口。和邦生物的扩产计划显得很激进。
据兴发集团半年报,2023 年全球草甘膦原药产能约为 118 万吨,生产企业总计在 10 家左右,其中拜耳拥有产能约 37 万吨/年,剩余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上市公司层面,排名第一的兴发集团产能为23万吨,江山股份7万吨,新安股份拥有草甘膦8万吨。截至2022年底,和邦生物拥有草甘膦产能5万吨、20万吨双甘膦产能。
2021年及2022年草甘膦价格的爆发,主要是俄乌冲突全球对粮食的重视及作为主产国的中国因为环保、限电等因素的停产所致,当年,兴发集团、新安股份、江山股份及和邦生物赚得盆满钵满。
在此之前的近20年,行业均没有获得丰厚的利润。以行业龙头兴发集团为例,其除了2020年实现6.18亿元的净利润,此前从2005年至2019年最高利润未超过5亿元。
不过,和邦生物给出了较高的盈利预期。本项目建设期为2年,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前)为23.95%,投资回收期(静态)为5.50年。
和邦生物此次扩产将导致全球产能增加超过20%,行业要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或更加渺茫,公司在周期高位制定的激进扩产计划在这一轮下行风险中得到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