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关注。近日,为期12天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哥伦比亚卡利圆满落幕。会议重点探讨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前景,致力于推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称“昆蒙框架”)实施。
此前10月8日至11日,2024年全球负责任投资大会于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会议设置了多个生物多样性相关议程,强调了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旨在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平,推动资管机构在投资实践中考虑生物多样性风险。易方达基金等来自中国的资管机构在会上分享了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研究成果,引发了与会代表关注和探讨。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COP15达成了“昆蒙框架”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翻开了新篇章。
“昆蒙框架”下的长期行动
生物多样性关乎人类福祉。1992年,国际社会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致力于实现三项主要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
目前《公约》共有196个缔约方,中国于1992年签署《公约》,是最早签署和批准《公约》的国家之一。《公约》生效30多年来,已召开16次缔约方大会,制定了三版全球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最新一版“昆蒙框架”由中国作为COP15主席国带领各方达成,它确立了2050年全球长期目标和2030年全球行动目标,期待遏制并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让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并惠及全人类。
“昆蒙框架”的成功通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蓝图。在“昆蒙框架”下,中国积极行动、统筹推进。一方面,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治理结构,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发展规划统一部署,2024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了新时期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任务;另一方面,引导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各相关方采取行动,参与生物多样性治理,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
随着生物多样性风险日渐加剧,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开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丧失将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不可逆风险。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金融机构的投资、贷款等行为会通过实体经济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损失会导致金融机构风险增加,这就要求机构了解并管理这些风险。
金融机构如何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COP15的推动下,中国金融机构近年来积极响应并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引导资金流向生物多样性友好的领域,并逐渐开始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的识别、管理和披露。
记者了解到,国内领先的综合性资产管理机构易方达基金,近年来积极践行责任投资,不断丰富绿色产品布局,目前已发行了ESG责任投资股票基金、中证长江保护主题ETF、碳中和50ETF等产品,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发展领域。
从2018年自建ESG评价体系起,易方达基金就关注到了生物多样性数据的不完善,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今年以来,易方达基金与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进行合作,开展了关于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风险分析方法学的研究。“该研究聚焦金融机构及其投融资标的,构建了科学性较强、可用性较高的数据库,希望为金融机构更广泛地关注生物多样性风险提供有效工具。”易方达基金ESG研究负责人程杰表示。
此外,国际舞台上近年来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金融机构的身影,它们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倡议,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2021年,3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外资银行及国际组织共同发表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提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7项措施。
2023年,PRI发布了自然尽责管理倡议Spring,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界的作用,以实现到2030年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目标。截至2024年6月,该倡议获得了全球204家投资机构支持。其中,易方达基金作为国内首家加入Spring的公募基金,已参与到第一批重点公司的工作小组中,开展针对生物多样性风险的尽责管理行动。
程杰表示,易方达基金作为负责任的机构投资者,一直积极开展尽责管理,致力于推动被投企业改善治理、提升质量,努力为投资者实现长期可持续的投资收益,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