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浦东与世界: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引领发展新机遇”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方面提出,浦东新区要围绕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率先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为全国制度型开放探索经验。
十四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在论坛上指出,对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来讲,加快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
“自设立以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牢记使命,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成功经验,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国家整体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重要贡献。”张军扩指出。
制度型开放扩大发展机遇
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因制度型开放而兴。近年来,浦东积极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了资金、技术、货物、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的高效汇集流通。
“浦东开放是制度型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制度型的开放保障了它是高质量、系统性、可预见、可持续且一致的,这对于跨国公司来讲非常重要。”佛瑞亚海拉中国区电子事业部执行副总裁兼集团电子事业部执行董事会成员白彬毅表示。
通过制度型开放,浦东构建了更加开放、透明、稳定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也有效促进了产业创新。
“浦东一直是开放和改革的创新引领者,很多大的趋势包括数字化、生物医药等方面都是由浦东引领的。”默克全球执行副总裁、默克中国总裁何慕麒在论坛上表示。
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对此深有同感。她指出,三十年来,罗氏从将全球成熟的产品引入中国市场,到在中国实现了创新药品的首发,建立了罗氏中国加速器,推动创新生态圈的发展。“不仅是制度上的开放,浦东新区对外资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实际上体现在细节之中,有时这种互动会激发出更好的创意。”
蔡司在中国的发展,同样得益于浦东的政策环境。蔡司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福斯特介绍道,蔡司不仅在浦东建立了企业级创新与研发中心,还与本土企业合作,推动本土创新自主研发的产品走向世界。
未来如何加快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张军扩建议,第一,要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制造业外资准入改革落地见效;第二,要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升我国服务业开放水平;第三,要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多方探路可持续发展
“过去,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扶贫问题,而在新时代,人们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这两者都至关重要。”2023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副理事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在论坛上表示。
上海今年刚刚经历了一场酷热难耐的夏天,最高气温超过35℃的天数为52天,再次刷新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气象记录。
“气候变化正在加剧。未来,我们将要经历更多的气候危机。”西门子能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布鲁赫指出,上海市正在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布局未来能源,加快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
索尔海姆也观察到,浦东的环境优美,拥有众多公园和滨江步道,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居住环境;浦东的公共交通系统发达,尤其是地铁和电车,数量居世界领先地位;浦东的出租车、公交车和新车站大多采用电动车,大大减少了公共交通的污染和噪音,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更清洁、安静的生活环境。
《实施方案》对浦东提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探索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转变的有效路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探索推进工业品消费品的碳排放、碳足迹认证标准体系建设,对接相关国际标准规则。在特定区域开展增量配电试点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在依法合规和有效防控风险前提下,支持探索开发多样化的绿色金融产品。深入推进垃圾精细分类与回收利用,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完善环境社会治理评价体系,推动相关企事业单位依法披露环境信息。
“我们可以继续发展绿色城市,让人们享受高质量发展。”索尔海姆认为,上海和浦东应继续在绿色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成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典范。
外企在浦东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据宝洁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许敏介绍,宝洁的包装近90%实现了可回收、可环保的目标。在供应链上,宝洁的所有工厂实现了废弃物零排放。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在所有商务理念和决策过程中。”白彬毅表示,佛瑞亚海拉的产品现在有三分之一已经在交通减排上做出了贡献。佛瑞亚海拉的目标是到2025年,所有生产设施全球达到碳中和,到2045年达到净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