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4-11-06 03:59:50 股吧网页版
国产旗舰手机齐发伴随涨价潮 成本压力下的市场新动态
来源:中国经营网

  10月份以来,国产手机品牌旗舰机型集中发布,包括vivo、OPPO、小米、荣耀、一加、真我等品牌相继发布新品,掀起年底大战。而芯片、存储等上游元器件价格的上涨,则给国产手机厂商的成本带来压力,导致旗舰手机迎来一波集体涨价。

  《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发现,相比上代产品,vivo X200全系涨价300元~500元;OPPO Find X8涨价100元~500元;荣耀Magic7起售12GB+256GB版本涨价100元;小米15全系价格涨200元~500元;一加13各版本价格涨200元~500元;真我GT7 Pro各版本则涨价200元~500元。

  真我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对记者表示:“内存和处理器芯片的涨价幅度最猛,推高了生产成本,越大存储版本涨幅越高,512GB和1TB等存储对于厂商而言定价非常难,已远高于以往产品成本差异,此外,骁龙8至尊版(骁龙8 Elite)相较于上一代骁龙8Gen3,其实也是有大幅度的涨价。 ”

  “目前,内存、存储等价格基本涨到了近一两年内的高点了。”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则对记者表示,内存、存储、处理器成本上涨,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从产业周期角度来说,各个核心元器件比较贵的零件,都是在比较高的成本状态,所以这时候对各家的压力都是一样的。

  国产旗舰手机集中亮相、迎来集体涨价

  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878万台,同比增长3.2%,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同比增长,新一轮换机周期的到来使得市场需求持续向好。

  这一市场回暖的信号也促使手机厂商加大了新品发布的力度。当下,国产手机厂商如vivo、OPPO、小米和荣耀、一加、真我等均于近期发布了旗舰手机,且今年国产手机涨价成为趋势。10月31日,一加13发布,12GB+256GB版本起售价4499元,相比上一代一加12的起售价贵了200元。在此之前,10月30日,荣耀发布Magic7系列手机,12GB+256GB版本的起售价为4499元,比上一代产品的起售价涨了100元。10月29日,小米15系列手机发布,12GB+256G版本的起售价为4499元,比上一代同样存储规格版本的价格涨了200元。

  而10月14日和10月24日发布的vivoX200、OPPOFindX8,起售价也较上一代产品分别涨了300元和200元。

  本轮涨价之后,vivo、OPPO、荣耀、小米、一加等品牌的旗舰手机起售价已基本跨过600美元(约合4200元人民币)的高端智能手机分界线,而像真我这样整体价位段相对较低的品牌旗舰机起售价也冲到了3599元起。11月4日,真我GT7 Pro发布,12GB+256GB版本售价3699元,首销价3599元,相比上一代GT5 Pro售价3399元起,首销3298元起,涨了300元。

  记者留意到,事实上,不仅是起售版本有100元~300元的涨价幅度,vivo、OPPO、小米、真我等16GB+512GB和16GB+1TB的版本普遍上涨300元~500元。

  10月15日,小米中国区市场部副总经理、Redmi品牌总经理王腾在微博发文,解释今年旗舰手机涨价的原因:一是旗舰处理器升级最新3nm制程,工艺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内存经过持续一年的涨价,已经到了高点,所以大内存的版本涨幅更大。

  徐起也对记者表示,上游电子元器件涨价带来的成本上涨是这波新机集中涨价的主因,除了上游存储、芯片等元器件带来的供应产能变化涨价,元器件产品迭代升级也带来了涨价,比如真我GT7 Pro搭载的骁龙8至尊版处理芯片本身因为产品力提升,成本就高企,从跑分及各项能力表现上就可以感受到产品竞争力与上一代相比是有代差的。

  厂商何以应对、上游成本增长要到何时?

  IDC报告显示,今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平均单价相比去年明显提升,除了上游成本增长的因素,部分消费者也愿意接受更高价格的产品。第三季度中国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份额达到29.3%,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7个百分点。第三季度中国200美元手机市场份额32.9%,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国内智能手机价格端份额延续K型变化趋势。

  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对记者表示,这波涨价潮将继续推动第四季度中国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份额,且随着2024年联发科、高通的处理器提早发布,很多旗舰机型相比去年提前集中在国内“双11”大促上市,也将推动中国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份额提升。

  徐起坦言,上游电子元器件涨价对真我的产品定价也带来了较大挑战,去年推出的真我GT5Pro在市场上取得了非常好的口碑以及价位段销量上的大突破,真我在定义GT7 Pro的时候是想守住3500元以内价位段的,但在涨价影响下如何尽可能控制涨价幅度的情况下依然带来价位段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是较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徐起表示,真我洞察到要在3000元~4000元价位段间打造一台性能很强及影像又有潜力的产品,基于此,一开始就确定了“双擎旗舰”的方向,无论价格怎么涨,真我在这两部分都不会妥协。

  徐起透露,GT7 Pro低配版肯定要亏钱,但真我未来一定不会以亏钱为前提而做好产品,真我会一代一代优化产品,未来定价也会趋于合理,会坚定投入以获取更多高端用户。

  李杰表示,在市场竞争趋势比较严峻的当下,相对于价格,一加更加专注用户本身,市场是动态竞争的,哪个产品更好、更香、更有性价比,归根到底是消费者投票的。真正能抓住用户需求的好产品,就永远都存在增长的空间。

  对于如何看待未来一段时间上游供应链元器件价格的情况,以及手机行业产品定价的情况?

  李杰称:“很多上游电子元器件产品价格都具有周期性,很难预测。比如内存,跟当时的供需有关。再比如,AI用的芯片制程工艺、价格比手机芯片更高,本质上很难完全预测周期性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问题。”

  为此,李杰也表示,这时候,手机厂商更多地会把成本当成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对每家厂商而言都是公平的。而更重要的是要把关注点放在“你的用户是谁”,品牌为谁创造价值,相比关注元器件的周期性,我们更多专注于用户。

  徐起则预测,未来电子元器件涨价依旧是一个动态波动的过程,未来手机整体的成本是否会逐渐走向下行,还是要基于市场的供应情况,一定不会无休止地涨,有可能在明年到后年会迎来一些缓慢地到顶点之后的下降。

  AI与操作系统深度融合、拉动手机销量是否带来变化?

  第三、第四季度,随着新一代旗舰手机纷纷面市,落地在手机中的AI也迎来了较大升级,从苹果的“Apple Intelligence”到vivo的“PhoneGPT”、OPPO的“AIOS”、华为的“系统级小艺智能体”、荣耀的“YOYO智能体”,可以看到,几家头部手机厂商似乎不约而同地提到了AI Agent智能体、AI与操作系统的深度融合的概念。而 AI似乎已从应用AI化的时代迈进了系统AI化的新阶段。

  郭天翔对记者表示,AI手机发展第一阶段更多的是对原有手机功能的改善或提升,因为整个手机的功能是比较偏向于提升,并没有带来一些全新的交互方式或功能价值。第二阶段AI手机会带来一些以AI智能体的方式呈现的新功能,即手机通过内置本地化的端侧模型,真正解决AI手机和用户下载第三方AI App的功能的区别。

  IDC预测,2024年全球GenAI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同比增长363.6%,达到2.342亿台,占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19%,2024~2028年GenAI智能手机的复合年增长率 (CAGR)为78.4%。

  事实上,与行业乐观看法不同,在AI手机发展第一阶段,一些消费者反馈对AI功能的兴趣并不高,部分厂商也觉得AI对手机销量拉动并没有特别明显地感知到,一些AI功能,如图像处理、语音助手、文字生成等,消费者认为使用第三方App也能实现,吸引力不够强,但随着AI与操作系统的深度融合、AI的调用频率提高,AI手机进入第二阶段后,AI功能对拉动手机销量是否会带来较大的变化?

  谈及该疑惑,李杰对记者表示:“AI对手机行业的影响不会是突变式的,不管是AI功能、AI体验还是AI系统融合以及其他,这都是厂商的概念,不是到了某一个时刻就会有突变,不要期待投入了AI,某一款或几款产品就销量非常火爆,AI正潜移默化改变用户习惯,三年后,用户可能会觉得三年前的手机不习惯了。”

  在李杰看来,AI短期内对手机销量之间拉动作用不会很明显,但长期看好AI对于整个销量的提升会有帮助。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